面對需求不足,人們首先想到刺激消費、投資與出口,也就是俗稱的“三駕馬車”,本文注意到另一個重要問題:收入不足,換句話說沒有足夠的收入就不會有足夠的消費。收入不足是一個相對概念,表示社會總收入沒有達到與供給能力相對應的水平。
要化解當前經濟困境必須回到理論源頭,從理論層面找到問題的答案。一直以來主流經濟理論認為經濟是受供給約束的,但本文認為經濟可能受供給約束,也可能受需求約束,傳統(tǒng)理論僅適用于供給約束經濟,無法解釋需求約束的經濟現象,而經濟困境發(fā)生在需求約束經濟。中國經濟早已從供給約束邁入了需求約束,但我們依然在用僅適用于供給約束經濟的理論管理宏觀經濟,這是多年來宏觀調控效果難如人意的主要原因。
(2萬字長文且較有深度,閱讀需耐心)
一、經濟受供給約束還是需求約束?
1、新古典經濟學與凱恩斯的觀點
新古典經濟學與凱恩斯理論是宏觀經濟學的兩大主流學派。古典經濟學家用薩伊定律否定需求不足的可能,其基本表述為:“供給創(chuàng)造其自身的需求”。薩伊認為儲蓄會自動轉化為投資,經濟中不會出現普遍的生產過;蛐枨蟛蛔恪Q句話說,經濟是受生產(供給)約束而不是需求約束的。古典經濟學認為通過市場的自動調節(jié),能使經濟始終處于充分就業(yè)的均衡水平,宏觀經濟不可能發(fā)生嚴重的經濟危機。1929—1933年的經濟大蕭條動搖了古典經濟學的根基,當時的經濟學家既無法解釋經濟危機為什么會發(fā)生,也無法給出解決措施。面對大蕭條困境凱恩斯提出了不同看法,他認為大規(guī)模失業(yè)產生的原因是需求不足。即這個時候的經濟是受需求約束的,而古典經濟學認為經濟總是受供給約束。凱恩斯理論取得了巨大成功,由此開始直到20世紀60年代,凱恩斯主義一直是宏觀經濟理論的主流。
凱恩斯通過否定薩伊定律提出了有效需求不足理論,但凱恩斯對薩伊定律的否定并沒有遵照古典經濟學所堅持的均衡分析模式,而是強調經濟短期波動及具體因素對需求的影響。古典經濟學認為在價格彈性、完全競爭的條件下,通過利息率的自動調節(jié),儲蓄必然轉化為投資。但凱恩斯認為價格有黏性,因此無法通過價格調節(jié)使經濟快速回到均衡狀態(tài)。同時,受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資本邊際效率遞減及人們“心理上的流動偏好”三大心理規(guī)律的作用,利率不能過于降低,特別是受流動性偏好的制約,使得利率不能調整到使儲蓄出清的位置,從而導致需求不足。
2、需求約束的證明
古典經濟學認為通過利息率的調節(jié),儲蓄必然轉化為投資。雖然凱恩斯對此進行了否定,但他對薩伊定律的否定并沒有遵照古典經濟學所堅持的均衡分析模式,而是強調經濟的短期波動及流動性偏好等心理規(guī)律的作用。凱恩斯對儲蓄不能轉化為投資的證明將宏觀經濟學帶偏了,如果凱恩斯能明白遵循古典理論的基本假設也能證明儲蓄不一定能全部轉化為投資,宏觀經濟學將會是另一番光景。需求約束證明如下:
當前經濟困境的邏輯與出路(2萬字長文)